來源:搜狐畢玉才
沈陽故宮鎮(zhèn)館之寶——皇太極御制鹿角椅。資料圖片
近日,皇太極御制鹿角椅正在沈陽故宮博物院展出。由于體量較大,除2011年曾赴臺北歷史博物館展出外,這件“鎮(zhèn)館之寶”一直被珍藏在庫房。2017年,沈陽故宮博物院決定每個季度舉辦一次“院藏國寶珍品展”,最先亮相的就是這把皇太極御制鹿角椅。
鹿角椅的外形有些像“太師椅”,是以鹿角的自然形態(tài),巧妙地將鹿角反扣在方形底座上。而鹿角外展的四個枝杈作為椅子的支柱,自然形成座椅的靠背和扶手。鹿角椅通高約1.5米(加上椅背上部的火焰珠),鹿角圍長近兩米。該椅以原始、樸素、尚武為基本特征,外觀保持著女真族入關(guān)前的制作風(fēng)格。
鹿角椅的靠背正中,雕刻著乾隆皇帝御制詩一首,是乾隆十九年(1754)第二次東巡盛京時所題:“彎弧曾逐鹿,制器以乘龍;七寶何須羨,八叉良足供;庫藏常質(zhì)古,山養(yǎng)勝新茸;那敢端然坐,千秋示儉恭。”落款為“乾隆甲戌秋九月御筆”,下方為乾隆連珠方印一枚。
滿族稱狩獵為“打圍”,八旗制度建立后,圍獵活動已演變?yōu)榫毐?,按旗進行。1631年,皇太極帶領(lǐng)八旗大軍和兩萬蒙古兵趕赴遼西,迎擊明朝軍隊,在御營里親手捕獲了一頭麋鹿。鹿角椅很可能就是由這頭麋鹿之角制成。
沈陽故宮博物院信息部主任韓春艷告訴記者,原來質(zhì)樸的鹿角椅體現(xiàn)著清初武功開國的創(chuàng)業(yè)精神,而新添加的乾隆皇帝御制詩文,則反映了滿族人走向漢化的過程。據(jù)悉,后來的康熙、乾隆、嘉慶、道光諸帝也都將捕獲的鹿角制成鹿角椅,存放于紫禁城、圓明園或避暑山莊內(nèi)。